涨知识 | 中国最早的字典是什么?
《尔雅》一共收录了四千三百多个词语,原有二十篇,但现在存世的只有十九篇。这十九篇的前三篇和后十六篇,还有明显的差异,总体上可以分成六类:第一类是专门解释字义的;第二类是有关人事和生活用品的名称,比如“释宫”“释器”“释乐”;第三、四类是有关天文地理的,如“释天”“释地”“释山”“释水”;第五类是动物类,如“释虫”“释鱼”“释鸟”“释兽”;第六类是有关植物的,如“释草”“释木”等。
《尔雅》的后十六篇是根据事物类别来解释各种事物的名称,类似于我们今天的百科名词词典。比如说在“释亲”里讲“谓我舅者,吾谓之甥也”;在“释宫”里讲“门侧之堂谓之塾”;在“释虫”里讲“有足谓之虫,无足谓之豸”;在“释畜”里讲“狗四尺为獒”;在“释水”里解释什么是小溪——注到河里的水叫溪,往溪里注的水叫谷,往谷里注的水叫沟;还在“释草”里说道:“木谓之华,草谓之荣,不荣而实者谓之秀,荣而不实者谓之英。”
这些讲解都很浅显,也特别有趣味,不过我觉得最值得说的还是在“释山”这一部分讲五岳。它讲到东岳泰山、西岳华山、北岳恒山、中岳嵩山、南岳霍山(霍山就是安徽的天柱山,在大别山的东南部)。
有书友会问,怎么会是霍山?应该是湖南的衡山。那为什么写成了霍山?这里面还真有一段故事。我们知道五岳代表五个方向最高的山,也被认为是最接近五方天帝的地方,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帝的场所,所以五岳在古代拥有极为崇高的地位。
在舜帝的时候,当时不是五岳,是四岳,即北岳泰山、西岳华山、北岳恒山、南岳衡山,没有中岳。在晋代之前,我们国家的人口、经济重心,一直是以北方中原为核心区。
到了汉代,汉武帝以当时大汉的疆域为基础,以中原为核心,重新规定了五岳。他划掉了湖南的衡山,把南岳改成了安徽的霍山。因为汉武帝认为,湖南的衡山离中原太远了,有一千六百多公里,而其他的四岳都在五百公里中原的经济圈,安徽霍山距中原腹地刚好五百公里,换上霍山之后,这五岳都成为坐落在以中原为核心的五百公里经济圈。这样一调整,就把湖南衡山的南岳头衔给去掉了,衡山降级成为五大镇山之一。
六百七十年之后,隋文帝杨坚再度一统南北,基本完成了大统,当时南北的经济、人口等方面的差距已经不是太大了,于是隋文帝决定重新启用湖南衡山作为南岳,隋开皇九年下诏废除了霍山的南岳名号,改为五大镇山的中镇。从隋朝起,五岳的格局一直维持到了现在,再也没有发生过变动。这段故事也印证了《尔雅》的成书年代在两汉之间的判断。
信息来源于网络
The End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